珊瑚氨基酸
滋肾阴、清热、通便中药——生地黄
【药性】甘,寒。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【功效】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。
【应用】
1.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 本品甘寒,入营血分,善于清热凉血,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。治温热病热入营分,壮热烦渴、神昏舌绛者,多配伍玄参、连翘、黄连等药,;若热入血分,身热发斑,甚则神昏谵语,常与水牛角、赤芍、牡丹皮等同用;若血热毒盛,发斑发疹,色紫暗者,常与大青叶、水牛角等药同用。
2.血热出血 本品善于清解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。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,常与侧柏叶、荷叶,艾叶等同用,;若治血热便血、尿血,常与地榆、槐花、小蓟等同用;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,可与茜草、苎麻根等同用。
3.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内热消渴 本品甘寒质润,功能清热养阴生津,治热病伤阴,烦渴多饮,舌绛者,常配伍麦冬、沙参、玉竹等药,。治阴虚内热之消渴,可配伍山药、黄芪、葛根等药,。
4.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 本品甘寒养阴清热,入肾经,能滋肾阴而降虚火,养阴津而泄伏热。治阴虚内热,骨蒸潮热,可与知母、麦冬、地骨皮等同用;若温病后期,余热未尽,阴津已伤,邪伏阴分,夜热早凉、舌红脉数者,可与青蒿、鳖甲、知母等药配伍,。
5.津伤便秘 本品甘寒质润,善于滋阴润燥以通便,治疗阴虚津伤,肠燥便秘者,常与玄参、麦冬等同用。
【使用注意】脾虚湿滞,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。
【现代研究】
1.化学成分 主要含梓醇、二轻梓醇、乙酰梓醇、地黄苷、桃叶珊瑚苷、密力特苷、单密力特苷、去羟栀子苷、筋骨草苷等环萜烯苷类及毛蕊花糖苷等苯乙醇苷类成分。此外,还含有β-谷甾醇、多种氨基酸和糖类等。
2.药理作用 生地黄煎剂能抑制大剂量甲状腺素所致的β-肾上腺素受体兴奋,增强M-胆碱受体-cGMP系统功能,提高**cAMP含量水平,并显著拮抗****造成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及功能下降,提高**皮质酮水平。地黄浸剂、醇浸膏及地黄苷均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。地黄苷、地黄低
聚糖可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。此外,还具有抗胃溃疡、促进造血、止血、降压、抗骨质疏松、对脑缺血、脑损伤及神经衰弱具有保护等作用。
欢迎关注@中医卢大夫 ,每天分享中医知识。欢迎转发,点赞。
#清风计划# #健康大V创造营# #头条健康#
珊瑚菌干货图片
珊瑚菌
别名扫帚菌、扫把菌、老鼠脚,
因子实体呈珊瑚状、扫帚状得名,
质地脆嫩,
别具风味,
是野生食用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,
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。
一、形态特征
珊瑚菌的子实体由基部生出多回分枝,
基柄粗大,
圆柱状或柱状团块,
光滑,
基部白色,
具粉状斑点手压后变褐色;
菌肉白色,
有蚕豆香味;
由基部向上分叉,
中上部呈多次分枝,
成丛,
淡粉色、肉桂红色,
顶端呈指状丛集,
蔷薇红色,
老时肉褐色,
孢子狭长,
脐突一侧压扁,
有斜长的斑马纹状平行脊突。
二、生长环境
每年四五月份就会出现,
七八月是成熟期,
一般在针叶林或阔叶林中生长,
此菌与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形成外生菌根。
可单生可群生。
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、华北、浙南丽水及云贵高原。
三、营养价值
珊瑚菌质地脆嫩,鲜甜爽口,
含十五种氨基酸,
其中六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。
作为药用,能够和胃现气、祛风、破血缓中等,
常食能美容皮肤、提高肌体免疫力,
民间常用来医治胃痛、宿食不化和风痛等症。
珊瑚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80%,
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%。
四、食用制作方法
芹菜炒珊瑚菌
材料:新鲜珊瑚菌200g、红椒一个、芹菜30g、姜半块、蒜两瓣、盐、油、生抽适量;
做法:珊瑚菌提前清洗干净,焯水后然后撕成瓣状,焯过珊瑚菌的水不能再使用,可先处理;红椒切段,姜切末,蒜切片,芹菜切小段;起锅烧油,油热后下尖椒、姜末、蒜片,爆香后下芹菜,翻炒均匀后下珊瑚菌,加入适量盐、生抽,改大火翻炒均匀,直到变色后装盘即可。
注意事项:
红色、黄色、淡紫色珊瑚菌宜食用,其它颜色珊瑚菌不宜食用。
珊瑚菌烹饪前一定要焯水。
珊瑚菌不宜与其它野生菌一起食用。
对蛋类、乳类、海鲜类过敏者慎食!
最后,
对于食用菌,我们格里拉是认真的!
感谢各位看官大大的阅读,
祝生活愉快。
“野生菌之花”—珊瑚菌,珊瑚菌干货图片
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?但我捏了它一下[捂脸]。
前些日子世界博物馆日,本来想写个京郊最奇特的博物馆,例如土豆博物馆、北京水生动植物博物馆、匾额博物馆、芳香博物馆、老爷车博物馆等,但一犯懒就没写。今儿我就写一个位于平谷,神秘的“太岁”博物馆。
这“太岁”展览知道的人不多,因为这“博物馆”资质并不好拿,也就不能正式对外开放,挂的牌子也只是“上医堂太岁收藏馆”。
太岁最早见于记载是《山海经》,“地之所载,六合之间,……要之以太岁,神灵所生,其物异形,或夭或寿,唯圣人能通其道。”两晋时期郭璞又在《山海经图赞》中提及“聚肉形如牛肝,有两目也。食之无尽,寻复更生如故。”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肉芝状如肉。附于大石,……赤者如珊瑚,白者如脂肪,黑者如泽漆……”。并把它收入“菜”部“芝”类,可食用、入药,奉为“本经上品”,功效为“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”。
就连清代文人李汝珍小说《镜花缘》中也写到,唐敖吞吃了一小人小马,并说“行山中如见小人乘着车马,长五七寸的,名叫“肉芝”,有人吃了,延年益寿、并可得道成仙。”
总之这种肉型不明生物在古籍中一般都是延年益寿,得道成仙的宝物。但也有一句俗语,那就是“太岁头上动土,大运压三年”。
中国人有本命年的说法,有“本命年犯太岁,太岁当头,无喜必有祸”的民谣。北京白云观元辰殿,就供奉太岁。古人利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来纪年,形成了六十甲子。这元辰殿就供奉六十甲子神。这甲子神也就是太岁。每个人的祸福都被自己所属的太岁神管控,每到本命年都要去元辰殿拜一拜。
传说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,它和岁星(木星)运动速度相同,而方向相反,太岁到了哪个区域,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,它就是太岁的化身,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。所以这就是“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”的由来。
唐代《酉阳杂俎》一书记载:有个叫王丰的人,“于太岁头上掘坑,见一肉块,大如牛,蠕蠕而动,遂填,其肉随填而长。丰惧,弃之,经宿,长塞于庭。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,唯一女存焉。”
我第一次知道“太岁”这个东西,应该是九二年,在陕西一村民发现了一种神秘肉胶质物体,砍下一块还能再生,也不会腐败。一时各种媒体蜂拥报道,最后经研究认为就是古籍记载的“太岁”,也叫肉灵芝的,轰动一时。
终究这太岁难得一见,但在这个展馆居然能看到或大或小,形态各异,颜色众多的太岁,真算得奇观了。
所有的太岁都被放在了大小不一的玻璃罐子中,最大的罐子将近两米多高,得三四个人合抱。太岁颜色有粉色的、白色的、艳黄的、棕褐色的……,有的像蘑菇,有的像树皮,有的呈絮状像腐败的肉块,如果是晚上一个人走进这偌大的展室,恐怕还真有点异样。
当地的朋友说,这些太岁需要用自然界的水源,也就是只要清澈的泉水或井水泡着,就可长期保存。还特意打开一个罐子,挑出一大团太岁肉,让我摸一下。
小心翼翼捏了捏,感觉绵软,稍微有点油性,并无异样。朋友还让把手伸进水中,说等你拿出来,自然风干后会变得**。我开玩笑说,那应该把脸泡进去[呲牙]。
朋友还说这太岁还分为生长于地下的土太岁,在水中的水太岁,还有深入地下溶洞中的石太岁。其中石太岁品质最高,价格也最贵,市场上要三五万一斤,水太岁相对差些,也许现在水中重金属含量太多吧。忽然想这偌大的展厅,岂不有了上亿资产[捂脸]。
据“专家”说这太岁是黏菌、细菌和霉菌,还有少量的酵母菌的**,认定为“大型黏菌复合体”。还有说,太岁具有呼吸、修复自身的功能,子实体和菌富核酸、多糖、维生素、氨基酸、卵磷脂和辅酶等营养成分。这些生物活性成分让太岁有了抗癌、抗菌、细胞毒性和生理调控方面的作用。
因为传说的太岁神奇效用,太岁的价格奇高,以至于近年出现了大量用化工产品,有机化合物聚乙烯醇伪造的太岁。在外观和手感上根本无法区分,因此上当的人也不少。
参观完毕,朋友跟我们品茶聊天,还拿来切好的甜瓜让大家品尝,说是用太岁水浇灌出来的,瓜是挺甜,但也没觉得跟普通甜瓜有啥区别。据说还开发出了太岁口服液和太岁酒,希望老板生意能好。
我在想,如果哪天我要挖出一块太岁,我肯定是不会吃的,但卖了换点钱还是很不错的。心头又一想,好好写你的京郊吧,别做梦了[捂脸]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