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息氨基酸
马拉松的供能特点
身体供能首先是体内糖原的代谢供能,然后是脂肪供能,只有达到力竭时才会消耗蛋白质。
无氧运动需要消耗体内的肌糖原,比如短跑、力量练习等。
脂肪是体内过剩能量的储存方式,一般有氧运动时就会释放能量,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。
蛋白质的主要功能不是供应能量,只有当体内的碳水化物或脂肪供能不足或摄入氨基酸过多,超过体内需要时,蛋白质才会参与功能。一般进行力竭性的运动时,身体内的能量物质消耗巨大时,体内陈旧或已破损的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才会不断分解释放能量。尤其是跑步严重超过自身体能水平时才会出现消耗蛋白质的情况。
人体在饥饿时血糖含量降低,此时人体葡萄糖会消耗,在人体饥饿时,最先消耗的会是糖原,在消耗完糖原之后会消耗脂肪,再消耗完脂肪之后,最后会消耗蛋白质,但是如果等到消耗蛋白质的时候,就说明人体整个机能都是处于崩溃的状态。
(一) 运动与碳水化合物
碳水化合物对于运动机体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能量。
1.碳水化合物在运动过程中的供能特点
运动中最直接和最快速的能量是三磷酸腺苷( ATP),但体内ATP的储存量很少,仅能维持几秒钟,ATP需要不断合成。糖是剧烈运动中ATP再合成的主要基质,以糖原的形式分别储存于肌肉和肝脏。在无氧和有氧的情况下均能分解为ATP供给机体使用。糖在有氧氧化时耗氧量少,不增加体液的酸度,是机体基本的首选的供能物质。糖无氧酵解可生成2分子ATP,反应终产物为乳酸,测定血乳酸可反映运动员运动强度、训练水平、疲劳程度等情况。
2.运动中的糖储备
机体的糖储备是影响运动耐久力的重要因素。研究证明,糖储备与运动能力呈正相关,而且,肌糖原降低与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。糖储备包括肌糖原、肝糖原和血糖。全身肌糖原约250g,肝糖原75~90g,血糖5~6g,糖储备总量约300 ~ 400 g。一些长距离运动项目可使糖储备消耗殆尽。
大脑细胞主要靠血糖供能,而且几乎没有糖储备。糖储备耗竭后,极易引起中枢性疲劳,甚至发生低血糖。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高,有利于糖原的合成和糖储备的增加。
3.运动员膳食中糖的适宜比例
运动员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应占总能量的55%一65%,耐力运动项目和缺氧运动项目可达70%。近年营养调查显示,运动员碳水化合物摄人较低而脂肪摄人较高的现象非常普遍。主要原因是运动员膳食中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较高,谷类、喜类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人较少。实际工作中,可在餐中和餐外适量补充纯碳水化合物食品,同时降低高脂肪、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食品摄入水平。
4.运动与补糖
(1)补糖的意义:补糖可分为运动前、运动中和运动后补糖。运动前补糖可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,还可增加血糖的来源。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糖水平,减少肌糖原消耗,延长耐力时间。运动后补糖促进肌糖原合成,有利于疲劳恢复。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,肌糖原合成的速率越快,这是因为运动后骨骼肌糖原合成酶含量增高,活性增大,随着时间延长,酶含量和活性均逐步下降。
(2)补糖的方法:运动前补糖有两种,一是在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前数日,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增加到60% ~70% (或10g/kg); 二是在运动前1~4h补糖1~5 g/kg。固体糖和液体糖均可,但运动前1h补糖最好使用液体糖。
运动中补糖:一般采用液体糖,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,每隔30~60min补充1次, 补糖量一般不低于60g/h。
运动后补糖:原则是补糖越早越好。最好在运动后即刻、头2个小时内以及每隔1~2小时连续补糖, 补糖量为0.75~1 g/(kg.h), 24h内补 糖总量达到9~12 g/kg。
(3)补糖的种类:有多种类型的糖可供选择,葡萄糖吸收快,有利于肌糖原的合成;果糖较葡萄糖慢,主要参与肝糖原的合成,引起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较小,但使用量大时能引起肠胃不适,故使用量不宜超过35g/L,同时应与葡萄糖联合使用。低聚糖一般由3~8个单糖组成,吸收速度比单糖和双糖慢,可延长耐力运动中糖的供应时间。纯淀粉或淀粉类食品吸收消化慢,缓慢释放入血,不会引起血糖或胰岛素的突然增加,有益于耐力性运动中不断供能,一般用于加强赛前餐以及赛后餐。
(二)运动与脂肪
脂肪是运动的主要能源之-。某些长时间运动项目如马拉松、铁人三项等,可适当增加脂肪的摄人,不仅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,还可维持饱腹感。运动训练可增加机体对脂肪的氧化利用能力, 脂肪供能的增加可节约体内的糖原和蛋白质。
运动强度不同,脂肪的动员和供能也不同。
当运动强度为25%vo2max时,脂肪组织动员利用的脂肪供能量多,随着运动强度增大,呈 减少趋势。而骨骼肌脂肪在25% vo2max强度时利用减少,当强度达到 65% vo2max时,运动员利用最多,在85% vo2max强度时出现减少。此时,机体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供能。
脂肪也有不利于运动的方面:脂肪不易消化吸收,增加胃肠消化吸收的负担。脂肪氧化供能时耗氧量高,产生相等能量时脂肪的耗氧量比碳水化合物高11%。脂肪代谢物会增加肝和肾的负担。脂肪还可以引起血脂增高,使血液黏度上升,血流变慢,影响氧的运输,对运动造成不利。高脂饮食可使运动员在运动后血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加。
一般来说, 运动员脂肪的摄人量占总能量的25% ~ 30%,游泳和冰雪项目可增加到35%。而登山运动员由于经常处在缺氧状态,膳食中的脂肪量比其他运动员应更少一些。 所摄人的脂肪中,饱和脂肪酸、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:1:1~1.5,特别要注意控制饱和指防酸和胆固醇的摄人量。由于脂肪代谢产物蓄积会降低耐力并引起疲劳,运动前或比赛前不主张摄取高脂肪食物。
(三) 运动与蛋白质
蛋白质在运动中供能的比例最小。蛋白质在运动中供能的比例取决于运动的类型、强度、持续时间及体内肌糖原的状况。体内肌糖原储备充足时,蛋白质供能仅占总消耗的5%左右,肌糖原耗竭时可上升到10% ~ 15%,在一般运动情况下,蛋白质提供6% ~ 7%的能量。骨骼肌可选择性摄取支链氨基酸(亮氨酸、异亮氨酸和缬氨酸)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中进行氧化供能。
高强度和大运动负荷的训练比赛可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,而组织细胞的修复需要蛋白质。运动后休息期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代谢增强,以利于组织细胞的修复和骨骼肌支链氨基酸的储备。剧烈运动或高温下运动机体排汗增加,汗氨和尿氮排出量增多。同时运动可使与运动有关的组织器官如肌肉、骨骼增大增粗,这些均表明运动引起蛋白质的消耗量和需要量增加。
蛋白质供给不足,不利于细胞组织对运动性损伤的修复,还可引起运动性贫血,但蛋白质的摄人量不宜过高,过多的蛋白质可加重肝肾的负担,增加酸性代谢产物,使疲劳提前出现。
运动员应多摄取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瘦肉、鱼、蛋、大豆制品等,特别提倡大豆制品与谷类食品的搭配,可使氨基酸模式得到互补,提高蛋白质的质量。我国运动员蛋白质的推荐摄人量应占总能量的12%~15%, 力量型项目增加到15% ~16%,在摄取的蛋白质中,优质蛋白质应占1/3以上。多数研究表明,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可预防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下降,增加运动能力。但补充量不宜过大,因为剂量大可使血氨水平明显升高,最好低剂量补充,一般每次补充5~15 g,运动前30min补充比运动中补充的效果要好。
过量补充氨基酸和蛋白质是有副作用的,部分运动员错误地认为增加蛋白质营养会促进肌肉组织的增长,但事实已证明必须在进行渐进性力量训练的前提下,并有适宜的蛋白质营养支持才能使肌肉增长,而且过量补充氨基酸或蛋白质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。
因此运动员在食用平衡膳食的条件下,不要过量补充氨基酸和蛋白质。
马拉松运动的三大供能来源和顺序研究,马拉松的供能特点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