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配氨基酸
独具特色的东北“贡品文化”(原创)
古今天下事,聊斋著文章。嗨,大家好!我是戏品聊斋,一名雨燕江南,军旅作家、腾讯文学签约作家,头条号文化领域创作者。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。上次和大家分享了《撩开东北“流人文化”的神秘面纱》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?现在和大家分享的是《独具特色的东北“贡品文化”》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我们从许多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,古装剧里都会有向朝廷进贡的镜头,那么这些贡品究竟是怎么来的?这些贡品有什么独特之处?为什么能够从民间走进皇宫?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非简单。我想说的是东北吉林一带为皇宫提供贡品的诸多细节。
一、清廷缘何钟情东北贡品?
远的不说,我们就说清朝。在清代,吉林始终被皇帝视为祖宗的发祥地,这个缘由与满清贵族有直接的联系。处于白山黑水腹地的吉林山峦叠嶂,江河交错,物产丰富,清政府将这里定为重要贡品区是很有道理的。自康熙开始,在乌拉街(今吉林市乌拉镇)就成立了打牲乌拉(满语意思是“沿江打猎的地方”)总管衙门,这个机构专门负责为皇宫提供特色产品。历经三百余年积累,贡品品类已经达到了3000多种,从全国范围来看,它占有非常大的比重,某种意义上说,东北贡品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贡品文化”而备受清朝皇帝青睐。
二、东北哪些贡品可“面见皇上”?
经查阅文献资料,有据可查的贡品主要有人参、东珠、鳇鱼、松花砚等。下面详细介绍这四种贡品情况及其文化内涵。
人参。
人参系五加科多年生草本缩根植物,因为这种植物的根部是由芦头、顶须、本根、支根和须根等部分组成,和人的形体非常相似,所以被称为人参。这种植物含有人参皂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,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,从而被清廷选定为重要的贡品之一。乾隆皇帝有《人参》诗为证:
奥壤灵区产草种,
三桠五叶迈常伦。
即今上党成凡品,
自昔天公葆异珍。
气补那分邪与正,
口含可别伪和真。
文殊曰能活能杀,
冷笑迷而不悟人。
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风流倜傥的乾隆爷所作姑且不论,但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感悟出正宗的东北人参是需要加以鉴别的。
东珠。
清廷古装影视作品中清朝官员“官帽”上佩戴的珠子,多数是“东珠”。所谓东珠,又叫北珠,它只产于吉林、黑龙江省界之内的松花江、嫩江、乌苏里江,其他地方是绝对没有的。东珠之所以弥足珍贵,就是因为清王朝把他确定为标志王公贵族地位品级的装饰品。像皇帝的朝冠、朝带等,就需要装饰东珠242颗;皇后佩戴的凤冠需要装饰东珠98颗;贝勒朝冠、朝带需要装饰东珠13颗;一品大臣只允许装饰1颗,二品以下一律不允许装饰东珠,只能用蓝宝石、绿松石来代替,由此可见东珠价值连城。
东珠昂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珠,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。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最终弄清楚了它的复杂程度。第一是采珠时间有严格要求,必须在每年4至9月中旬期间。二是采珠流程异常复杂,超乎常人想象。采珠时一般河水非常寒冷而且流速急。采珠的人必须要赤身裸体,腰里还要系上长长的绳子,手拿木棒潜入水中,此时的东北水下温度非常低,寒冷刺骨。采珠人潜入水中后,将蚌蛤捡起来放进挂在腰上的鱼皮兜里,然后再摇晃绳索,由岸边的人拉到船边,反复两三次方可。与此同时,岸边要生火,用来给采珠的人轮流烤火驱寒。另外,还要烧一锅热水,用来烫蚌蛤的外壳,等蚌蛤壳肉分离后,再取出东珠。
1754年,乾隆爷到吉林乌拉“视察” ,亲自观看采珠,还即兴赋诗一首,名曰《采珠行》:
我来各欲献其技,水寒冻肌非所论。
赐酒向火令一试,精神踊跃超常伦。
秋江川湄澄见底,方诸月映光生新。
威呼荡桨向深处,长绳投石牵船唇。
入水取蚌载以至,剖划片片光如银。
三色七采亦时有,百难获一称奇珍。
命罢旋叫行赏赉,不览安识真艰辛。
鳇鱼。
鳇鱼,古人叫鳣鱼,是鲟鱼的一个种类,其背灰绿色,腹部为黄白色,非常好看。成年鱼长达5米,最重能达到两吨。在清朝皇帝的心目中,鳇鱼既是珍品,同时也是圣物,皇帝一般用她来祭天祭祖。清代文人《鱼楼晓景》非常有意思,让我们来欣赏一下:
为贡鲟鳇筑一楼,临江晓起景偏幽。
同堆船尾渔翁睡,月隐林稍兔魄收。
水扑朝烟笼四角,山含晨气阔中流。
任他波浪兼天涌,我在齐云最上头。
松花砚
顾名思义,松花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专门用于研磨墨块成汁液,书写或者用来绘画所用的文房用品。最早发现并开掘的松花石位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,这里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,崇山峻岭,水流湍急,沟深林密。每当五月来临,长白山松林中黄绿相间的松花盛开,与这里的石头颜色浑然一体,因此当地人把这种石头叫做松花石(也叫松花玉)。用松花石制作出来的松花砚“寿古而质润,色绿而声清,起墨益毫,故其宝也”(康熙语),“松花玉,色净绿,细腻温润,可中砚材,发墨与端溪同,品在歙坑只右”(乾隆语)。
滑妃蜜蜡氨基酸皂倒闭了吗
最近,滑妃氨基酸洁面皂悄悄在朋友圈火起来了,很多参加完产品内测的小伙伴纷纷表示滑妃能祛痘,滑妃祛痘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?这还要从痘痘是怎么产生的说起。
虽然痘痘的种类分很多种,包括丘疹性、结节性、囊肿型等,但是痘痘产生的原理都是一样的,即油脂过量分泌,堵塞毛孔,毛孔中的油脂和细菌接触,引发红肿,这个时候痘痘就形成了。由此可见,痘痘的形成有两大必备要素:油脂和细菌,从这两大源头来看,控油杀菌是有效抑制痘痘生长的两大手段。
理清了头绪再说滑妃为什么能祛痘就很好解释了。首先是杀菌,滑妃中一个主要成分就是蜜蜡粉,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蜜蜡,蜜蜡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石,有很珍贵的药用价值,古时就有用蜜蜡医治病人的相关记载。相传三国时期,东吴孙权的儿子孙和,不慎用刀误伤了心爱的邓夫人,面颊部伤口很大。大夫就用蜜蜡粉末、朱砂还有白獭脊髓等中药配成外用药给其敷伤口,邓夫人的面部治愈后,不仅完全没有留疤痕,面部皮肤还更加白皙柔嫩,从那时起,大家就知道蜜蜡粉有美容的功效,当时的女子都心向往之。
蜜蜡中有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叫做琥珀酸,琥珀酸被誉为“青春不老药”,有抗氧化的作用,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国外就有利用琥珀酸解酒的例子。琥珀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,就是消炎杀菌。滑妃中的蜜蜡粉经过药厂的精制,已经去除杂质,被研磨得比毛孔还细,洗脸的时候,泡沫携带蜜蜡粉和毛孔亲密接触,最大程度发挥琥珀酸的功效,杀死脸上的细菌。
除了杀菌,还需要控油。很多人觉得控油就要把脸洗得很干净,最好摸上去就像是清洗完的盘子,但是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,要想保持水油平衡,首先要避免过度清洁。你有没有这种体验,有些洁面产品刚洗完脸的时候脸上超级干净,甚至会紧绷起皮,但是没过多久脸上就油起来了,比洗脸之前还油。很多小伙伴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,其实原因很简单,皮肤的表面有一层保护膜叫做皮脂膜,过度清洁会损坏皮脂膜,皮脂膜一旦被破坏,皮肤锁水功能就会出现问题,皮肤就会大量分泌油脂进行自我保护,面部就当然就会更油啦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,不管是护肤还是清洁,都要遵循皮肤自己的规则。
滑妃是如何控油的?滑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皂,而是用国内市场上最好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代替了皂基成分。皮肤的PH值在5-6.5,而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在5.5-6,适宜皮肤,而且氨基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,蛋白质又是细胞构成的主要物质,所以氨基酸表活对于皮肤来说,几乎是零刺激,孕妇小孩都能用。氨基酸表活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清洗的时候,可以将皮脂膜表面的污垢去除又不会破坏皮脂膜,不会影响皮肤的锁水功能,能够帮助皮肤保持水油平衡。
又能杀菌消炎,又能帮助皮肤保持谁有平衡,滑妃当得起祛痘神器的称号!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,大家要明白,滑妃只能达到祛痘的效果,抑制痘痘生长,但是大家还是不能忽略生活节奏、作息习惯的调整,让身体回归最好的状态,让皮肤由内而外地保持健康。
滑妃蜜蜡氨基酸洁面皂为什么能祛痘,滑妃蜜蜡氨基酸皂倒闭了吗
独具特色的东北“贡品文化”(原创)
古今天下事,聊斋著文章。嗨,大家好!我是戏品聊斋,一名雨燕江南,军旅作家、腾讯文学签约作家,头条号文化领域创作者。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。上次和大家分享了《撩开东北“流人文化”的神秘面纱》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?现在和大家分享的是《独具特色的东北“贡品文化”》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我们从许多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,古装剧里都会有向朝廷进贡的镜头,那么这些贡品究竟是怎么来的?这些贡品有什么独特之处?为什么能够从民间走进皇宫?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非简单。我想说的是东北吉林一带为皇宫提供贡品的诸多细节。
一、清廷缘何钟情东北贡品?
远的不说,我们就说清朝。在清代,吉林始终被皇帝视为祖宗的发祥地,这个缘由与满清贵族有直接的联系。处于白山黑水腹地的吉林山峦叠嶂,江河交错,物产丰富,清政府将这里定为重要贡品区是很有道理的。自康熙开始,在乌拉街(今吉林市乌拉镇)就成立了打牲乌拉(满语意思是“沿江打猎的地方”)总管衙门,这个机构专门负责为皇宫提供特色产品。历经三百余年积累,贡品品类已经达到了3000多种,从全国范围来看,它占有非常大的比重,某种意义上说,东北贡品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贡品文化”而备受清朝皇帝青睐。
二、东北哪些贡品可“面见皇上”?
经查阅文献资料,有据可查的贡品主要有人参、东珠、鳇鱼、松花砚等。下面详细介绍这四种贡品情况及其文化内涵。
人参。
人参系五加科多年生草本缩根植物,因为这种植物的根部是由芦头、顶须、本根、支根和须根等部分组成,和人的形体非常相似,所以被称为人参。这种植物含有人参皂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,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,从而被清廷选定为重要的贡品之一。乾隆皇帝有《人参》诗为证:
奥壤灵区产草种,
三桠五叶迈常伦。
即今上党成凡品,
自昔天公葆异珍。
气补那分邪与正,
口含可别伪和真。
文殊曰能活能杀,
冷笑迷而不悟人。
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风流倜傥的乾隆爷所作姑且不论,但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感悟出正宗的东北人参是需要加以鉴别的。
东珠。
清廷古装影视作品中清朝官员“官帽”上佩戴的珠子,多数是“东珠”。所谓东珠,又叫北珠,它只产于吉林、黑龙江省界之内的松花江、嫩江、乌苏里江,其他地方是绝对没有的。东珠之所以弥足珍贵,就是因为清王朝把他确定为标志王公贵族地位品级的装饰品。像皇帝的朝冠、朝带等,就需要装饰东珠242颗;皇后佩戴的凤冠需要装饰东珠98颗;贝勒朝冠、朝带需要装饰东珠13颗;一品大臣只允许装饰1颗,二品以下一律不允许装饰东珠,只能用蓝宝石、绿松石来代替,由此可见东珠价值连城。
东珠昂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珠,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。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最终弄清楚了它的复杂程度。第一是采珠时间有严格要求,必须在每年4至9月中旬期间。二是采珠流程异常复杂,超乎常人想象。采珠时一般河水非常寒冷而且流速急。采珠的人必须要赤身裸体,腰里还要系上长长的绳子,手拿木棒潜入水中,此时的东北水下温度非常低,寒冷刺骨。采珠人潜入水中后,将蚌蛤捡起来放进挂在腰上的鱼皮兜里,然后再摇晃绳索,由岸边的人拉到船边,反复两三次方可。与此同时,岸边要生火,用来给采珠的人轮流烤火驱寒。另外,还要烧一锅热水,用来烫蚌蛤的外壳,等蚌蛤壳肉分离后,再取出东珠。
1754年,乾隆爷到吉林乌拉“视察” ,亲自观看采珠,还即兴赋诗一首,名曰《采珠行》:
我来各欲献其技,水寒冻肌非所论。
赐酒向火令一试,精神踊跃超常伦。
秋江川湄澄见底,方诸月映光生新。
威呼荡桨向深处,长绳投石牵船唇。
入水取蚌载以至,剖划片片光如银。
三色七采亦时有,百难获一称奇珍。
命罢旋叫行赏赉,不览安识真艰辛。
鳇鱼。
鳇鱼,古人叫鳣鱼,是鲟鱼的一个种类,其背灰绿色,腹部为黄白色,非常好看。成年鱼长达5米,最重能达到两吨。在清朝皇帝的心目中,鳇鱼既是珍品,同时也是圣物,皇帝一般用她来祭天祭祖。清代文人《鱼楼晓景》非常有意思,让我们来欣赏一下:
为贡鲟鳇筑一楼,临江晓起景偏幽。
同堆船尾渔翁睡,月隐林稍兔魄收。
水扑朝烟笼四角,山含晨气阔中流。
任他波浪兼天涌,我在齐云最上头。
松花砚
顾名思义,松花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专门用于研磨墨块成汁液,书写或者用来绘画所用的文房用品。最早发现并开掘的松花石位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,这里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,崇山峻岭,水流湍急,沟深林密。每当五月来临,长白山松林中黄绿相间的松花盛开,与这里的石头颜色浑然一体,因此当地人把这种石头叫做松花石(也叫松花玉)。用松花石制作出来的松花砚“寿古而质润,色绿而声清,起墨益毫,故其宝也”(康熙语),“松花玉,色净绿,细腻温润,可中砚材,发墨与端溪同,品在歙坑只右”(乾隆语)。
发表评论